En

“深大讲坛”第七十八讲:超导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发现的领域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9-26 00:00 点击数: Views

 

9月25日,“深大讲坛”第七十八讲在我校师范学院国际会议厅开讲。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以“超导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发现的领域”为主题的报告。校长李清泉出席,并为赵忠贤院士颁发了“深大讲坛”的纪念奖牌。

DST_7872.JPG

赵忠贤首先从超导体的基本特征和应用价值讲起。赵忠贤表示,超导体的应用涉及领域众多,包括交通、能源、健康、地质探测等,如脑磁图、无损检测、大地测量等的应用。赵忠贤为同学们介绍了超导的发现历程,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尼斯在研究汞在低温下的电阻行为和规律时发现电阻在4.2K时为零。1913年确认为超导电性,超导电性的确定是对传统概念的重大突破。1986年瑞典科学家在铜氧化合物找到35K超导体,“后来中国科学家找到90K超导体,就是液氮,在物理学上是很轰动的事,不仅在基理上突破超导的传统理论,而且给应用带来了希望,引发了90年初全球高温超导的热潮。”赵忠贤说道。

DST_7913.JPG

对于超导体研究在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情况,赵忠贤认为,“到现在为止,尽管在理论上进展不大,在实验上这几年有重要进展,很多都是中国科学家做的。对未来来讲,不管是铜氧化合物超导体,还是铁基超导体,对它的基理的认识会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包括多体电子论的诞生,技术上会有更大的发展,探索更适合应用的超导体,并扩展其应用。”

赵忠贤还展望了超导的未来发展前景。他认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揭开了电子技术研究的新篇章,为发现新材料和新电子现象,建立新的电子量子理论提供了契机。他认为目前高温超导体氧化合物导线需要突破,只要它突破就能带动超导的更广泛的应用,因此未来超导电路和量子计算机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宣传部)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