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材料学院王东、燕鼎元团队在《Nature Protocols》上发表肺结核光学诊疗取得的重要突破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12 08:52 点击数: Views

近日,苹果版bd 材料学院王东、燕鼎元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Protocols上发表了题为“NIR-II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nanoparticles camouflaged with preactivated macrophage membranes for phototheranostic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的论文。这是该团队2024年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工作的延续。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致命性空气传播疾病,其防治工作仍面临重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度报告显示,全球约20亿人口处于潜伏感染状态,每年新增确诊病例达1000万例,并造成约100万人死亡。当前标准治疗方案需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持续6个月,存在治疗周期长和药物耐受的不足。光学诊疗技术作为一种融合诊断(荧光成像、光声成像等)与治疗(光动力疗法、光热疗法等)的创新模式,凭借其微创性、高可控性和低耐药风险等优势,为肺结核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替代方案。在众多光学诊疗平台中,单组分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有机纳米系统因其组分简单、穿透深度大、多功能集成和优异的生物可降解特性备受关注。

本论文详细阐述了BBTD@PM仿生纳米用于肺结核一体化诊疗的标准化方法(图1),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步骤:(1)NIR-II聚集诱导发光分子TPE-BT-BBTD的合成;(2)巨噬细胞的预激活处理;(3)预激活巨噬细胞膜的提取与纯化;(4)基于共挤压法制备BBTD@PM仿生纳米;(5)活体小鼠肺结核的NIR-IIb荧光成像及体内成像引导的光热抗结核分枝杆菌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具有高诊疗性能与精准靶向特性的NIR-II聚集诱导发光一体化仿生纳米诊疗平台,还可拓展应用于其他病原体相关疾病的诊疗当中。

图1 (a)仿生靶向纳米BBTD@PM NPs的制备过程简图;(b)BBTD@PM NPs用于小鼠活体肺结核一体化诊疗示意图。

该团队助理教授燕鼎元为论文唯一第一作者,昆明医科大学教授廖玉辉,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和苹果版bd 材料学院教授王东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苹果版bd 为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6-025-0114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