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心理学院范家琳课题组课题获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结项“优秀”并发表相关论文

来源:心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16 17:24 点击数: Views

近年来,苹果版bd 心理学院范家琳老师与深圳监狱开展科研课题合作研究工作,其指导并参与的科研合作课题《表达性艺术治疗对暴力型罪犯自尊和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于2025年5月获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2024年度科研基地研究项目结项“优秀”评价,课题主持单位为深圳监狱。该课题团队研究工作由范家琳老师指导,其课题组研究生熊鸿燕、本科生区锡熙、林国豪等学生参与。

近日,范家琳老师课题组(职业与健康心理学(OHPsych)课题组)在部级司法期刊《中国监狱学刊》发表课题组署名研究论文《表达性艺术治疗对暴力型犯罪罪犯自尊和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该研究探索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对暴力型犯罪罪犯自尊水平提升与攻击水平改善的干预效果,为司法系统中犯罪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案。论文第一作者熊鸿燕为我院研究生,通讯作者为范家琳老师,苹果版bd 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暴力犯罪人员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相较于其他类型罪犯,他们表现出更高的冲动性、情绪波动、暴力倾向,以及更深的自卑感。同时,自尊越低,攻击倾向越高,尤其在敌意维度表现突出。目前针对该群体的干预多以“愤怒管理”“认知行为疗法”为主,但前者仅聚焦单一情绪诱因,后者较少考虑犯罪原始诱因,效果范围有限。而表达性艺术治疗融合绘画、音乐、舞动、戏剧等多种形式的非语言干预,能通过创造性表达帮助个体调节情绪、重构认知,为犯罪人员心理矫正提供了新可能。

向G省S监狱暴力行犯罪(涵盖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寻衅滋事等)服刑人员发放纸质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中,选取刑期大于6个月且具有高攻击倾向的被试。排除标准为反社会人格和现有精神疾病的被试。筛选61名暴力型犯罪服刑人员,随机分为实验组(n=31)与对照组(n=30)。实验组接受连续8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干预,涵盖 “身体与情绪感知”、“压力应对”、“人际关系重建”等8个主题单元,通过绘画、音乐、肢体表达等活动引导成员探索自我。对照组接受监狱常规管理。分别于干预前(T1)、干预后(T2)及干预结束2个月后(T3)进行三次测量。

1. 基线特征自尊与攻击总分呈中度负相关(r=-0.402,p<0.01)

自尊与敌意维度相关性最强(r=-0.479,p<0.01)

2. 干预效果

攻击水平变化:实验组攻击总分持续下降,T1 与 T3、T2 与 T3 间差异显著(p 值分别为 0.033、0.019),而对照组攻击水平呈上升趋势;

自尊水平变化:实验组自尊得分缓慢提高,T2与 T3 间差异显著(p=0.008),对照组则持续下降,且T3时两组自尊水平差异显著,体现了干预的持续效应。

本研究表明,表达性艺术治疗能通过非对抗性方式帮助暴力型犯罪服刑人员:

1.释放负性情绪:通过“压力火山”、”情绪家族“等活动外化压力与愤怒,减少攻击冲动;

2.重建健康自尊:借助“行李箱与垃圾桶”等隐喻性创作,识别自身积极特质,提升自尊;

3.改善人际关系,连接希望:团体互动中的艺术表达促进人际理解,为回归社会奠定心理基础。

该研究为司法系统罪犯矫正提供了可操作的新方案,也为非语言心理干预在特殊群体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证支持。未来可进一步拓展干预周期,探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