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东亚汉籍的整理与研究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同样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与价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4年5月17日至19日,由苹果版bd
人文学院东亚汉籍研究所主办的“全球化时代的东亚汉籍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深圳顺利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苹果版bd
、华南师范大学、佛山大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六十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宣读论文二十余篇。
研讨会于5月18日上午正式召开,苹果版bd
人文学院周萌副教授主持开幕式,对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苹果版bd
社科部副主任战迪教授、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苹果版bd
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志忠教授、人文学院东亚汉籍研究所所长左江教授先后致辞。
接着,战迪教授、张伯伟教授、高志忠教授、左江教授共同为苹果版bd
人文学院东亚汉籍研究所正式揭牌,战迪教授代表苹果版bd
为张伯伟教授颁发东亚汉籍研究所名誉所长聘书。
随后,张伯伟教授进行了题为《如何研究日本〈世说〉学——东亚汉籍研究方法例释》的主旨演讲。在东亚汉籍的研究方法上,张伯伟教授强调掌握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的重要性,指出中国传统学术重视前者,而欧美汉学重视后者。在全球化时代进行域外汉籍的研究更应该从目录学入手,张伯伟教授以日本《世说》学研究为例,分享了编撰《日本世说新语注释集成》和《日本世说学文献序录》的宝贵经验。
本次研讨会分为四个单元,就东亚汉籍的整理与研究、图像文学、数字化发展与应用等议题展开讨论,与会学者各抒己见,互相切磋,获得不菲的研究成果。
第一单元“日越专场”由苹果版bd
童晓薇教授主持。佛山大学严艳教授梳理了学界在研究中对越南“北使”一词的认识与使用,指出“北使”一词不仅是地域方位的指称,更体现越南民族主义影响下的独特内涵。苹果版bd
高伟研究员讨论了日本近世学者对《论语》“子欲居九夷”的演绎,他们将“九夷说”中透露的华夷观念对儒家的“德”进行了替读,皇之“德”与行为的道德属性无关,而与日本神话中天皇一系所继承的“神统”有关。中山大学张奕琳副教授提出明治前期汉诗之新变风潮和其时社会一样呈现出“旧”中 求“变”,“变”中守“旧”的趋新与守旧的二重性。中山大学邹双双副教授究明《中国传说集》翻译出版的详细原委,探讨其与戴遂良《近世中国民间故事》之间的关系,以此个案探索中国志怪小说在日本传播史上的多重影响因素。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孙笛庐馆员以东京大学“一览”与“年报”间的差异为中心,讨论1885年东京大学汉学课程改正,认为当年汉文学课程的变革已基本确立日本中国学的研究框架。苹果版bd
周萌副教授总结了近藤元粹评点《冷斋夜话》采用的沿用与深化、化用与拓展、反用与重构、拒用与批判四种路径,大致涵盖了同质异形类诗学接受的主流模式,展现出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在异域的延伸、演进、变异与衍生。
第二单元“朝鲜专场”由苹果版bd
高伟研究员主持。暨南大学刘永连教授整理了韩国文集和谱牒等文献中存在的大量假托始祖为中国学士的记录,认为其背后蕴含着朝鲜半岛长期存在的慕华心理这一深厚基础。暨南大学曾肖副研究员挖掘了《使东日录》的文献价值,认为其反映了当时朝鲜的外交礼仪、社会风俗、自然风光与人情交往等内容。暨南大学肖大平博士通过《济州岛旅行日志》研究日本人前往韩国济州岛种植椎茸、并将收获后的椎茸运回日本的全过程,认为该图册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多方面价值。苹果版bd
孙晓莹博士的研究利用了《燕行录》文献,认为其中的记载弥补了中朝两国人参贸易材料的缺失。苹果版bd
左江教授研究了“处之晏如”在朝鲜汉籍如行状、墓志铭、神道碑、祭文等文体中的使用情况,其中反映出的士人形象构建,是朝鲜阶层、社会、时代的价值导向的体现。
第三单元“考辨专场”由暨南大学肖大平博士主持。苹果版bd
韦婷博士结合相关出土材料补充论证,分析《诗经》中的三处“不易”的“易”当训为“慢易”“轻慢”,表示不慢易于天命的意思。华南师范大学黎思文博士对比《汉书》颜师古注、《文选》李善注以及俄藏敦煌 Φ242《文选注》,结合李善自述注例考察《讽谏诗》的溢出注,观察到诸本李善注的增窜与征实情况。中山大学林杰祥博士从日本藏中国戏曲文献的调查、编目与研究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黄仕忠教授团队收集日本藏中国戏曲资料的研究情况,从书籍史、传播史的角度考察中国戏曲文献的海外传播与接收历程。苹果版bd
陈雅新副教授指出,欧洲画家对中国文化的陌生、受其熟知的西方事物误导、对构图审美的考虑,特别是对异文化“本真性”的追求等因素,是造成17-19 世纪欧洲中国戏曲题材画“失真”的重要原因。
第四单元“理论专场”由苹果版bd
李辰副教授主持。暨南大学赵书至博士认为古琴的“士人品格”并非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汉代经学话语的“赋魅”下,古琴方与士人阶层进行深度绑定。苹果版bd
沈一帆副教授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批判考察近年来海外汉学界“重写中国文学史”的实践之一,发现《剑桥中国文学史》对“何谓中国文学史”的理论回应,并通过追溯其与西方主流理论界的互动关系,探讨当代海外中国文学史的重写动因与范式转型。苹果版bd
朱海坤副教授重审“以意逆志”这一中国古代经典阐释学的重要命题,认为这种理论范式对打破西方现代阐释学的理论瓶颈、构建中国当代阐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苹果版bd
邵铁峰教授以韦伯的宗教社会学为视角,对照韦伯对于“西方”天主教伦理的理解,结合“中国”晚明语境下的天主教对当时功过格的直接或间接的批判,指出韦伯给天主教戴上的“功过相抵”帽子恰恰被晚明天主教戴到了中国本土的功过格头上,他赐予清教的“统一的生活样式”美誉则变成天主教对自身的理解。苹果版bd
王帅博士批判性地分析了《聊斋》中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隐喻,指出这些叙事如何挑战传统的同一性理解,进一步阐述《聊斋》中的新个体,其身份与原头部或身体的提供者明显不同,这与古代哲学的精气理论形成鲜明对比。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苹果版bd
人文学院东亚汉籍研究所虽然成立不过半年,但已有相应的成果问世。研讨会的最后,研究所肖大平、周萌、左江三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自身最新研究成果专著,期待研究所未来能够产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东亚汉籍研究所所长左江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她对与会学者的莅临表示感谢,认为本次会议学术氛围浓厚、材料广博、议题丰富、内容充实,学者们在交流研讨环节积极互动,针对会议内容提出了自己宝贵的见解,切实推进了东亚汉籍研究相关疑难问题的解决与讨论。至此,“全球化时代的东亚汉籍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通讯员:钟芷嫣 包蒙蒙)